【TVBS】台灣整形外科之父! 羅慧夫的家和心都在台灣

奉獻台灣醫療40年的整外權威醫師羅慧夫在2018年12月逝世。他的兒子德克(Dirck)今天(6日)說,父親在世時,如果問他「家和心在哪?」羅慧夫總說「在台灣」。

 
美國醫師羅慧夫(Dr. Samuel Noordhoff)在美國時間2018年12月3日逝世。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天(6日)下午在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舉行追思會,邀請羅慧夫過去在台灣的朋友、學生、病人與家屬及羅慧夫的3名子女與會。
 
羅慧夫在西元1959年以宣教士身分來台,扶助馬偕紀念醫院營運,並幫助台灣唇顎裂孩童,用愛修補裂縫,也彌補了孩子及家屬心裡的傷口。他開創了許多台灣醫療的第一,包含引進小兒麻痺疫苗、設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燙傷中心及在台灣設立東南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總把病人擺在第一順位。
 
追思會中,他的兒子德克(Dirck J. Noordhoff)發表感言時提到,羅慧夫深愛台灣和所有的老百姓,從1959年他抵達台灣到他過世期間,「如果我問父親他的家和心在哪裡,他會說在台灣。」作為他最小的兒子,常願羅慧夫退休後留在台灣,一個最令他感到是家鄉的地方。
 
德克說,對他而言,父母給他最特別的禮物就是「讓我生養在台灣」。直到今天他認識的摯友們對他傾囊相助,都是因為在台灣養成的友情。
 
德克表示,羅慧夫一直喜歡馬克吐溫的名言「把你的工作當作是度假」。但對於快樂,羅慧夫會說要追求喜樂。「經常喜樂可使你對任何想做的事情充滿喜樂」。
 
「父親不會讓任何事危及到他在自己的信心、妻子、家人、朋友或工作上找到的喜樂,或在幫助全世界殘障小孩時找到的喜樂,但最重要的是他在台灣老百姓身上找到的喜樂」,德克說。
 
德克說,他們全家一家都珍惜在台灣的時光,也深受影響,他們稱台灣為故鄉,「我們愛台灣」。最後並以台語說「多謝你」。
 
追思會現場也播放一段羅慧夫女兒南西(NancyNoordhoff)以台語發音的影片。南西說,她3歲和弟弟隨父母來到台灣,家就住在馬偕醫院隔壁。在那裡,她學會騎腳踏車,也去上雙連教會的幼兒園。在那2年間,父母早上都去上台語的語言學校。下午和傍晚,父親就到醫院工作。
 
一名曾受羅慧夫治療的患者下午在追思會前受訪,她說,羅慧夫總是用讚美的話去除病人的焦慮,對待病人就像對自己的孩子,總是鼓勵病人。除了醫療,也幫助病人正向面對疾病。(中央社)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