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無國界—用愛彌補蒙古唇顎裂患童

合作國家: 
蒙古

 

羅慧夫基金會「用愛彌補」義診團於2010年8月29日首次前往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市的蒙古兒童大醫院(N. Gendenjamts's Memori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 Center),進行為期三天的手術,為當地22名貧窮唇顎裂病童進行手術義診,手術過程順利且復原情況良好,本義診團也成為當地第一個來自台灣的唇顎裂手術義診團,精湛的技術與高超的工作效率,獲得當地醫療人員一致讚賞,此次前進蒙古也是本會第55次海外義診、第9個義診國家,歷年累積的手術患者突破1,300人,為本會長年經營的海外援助工作寫下嶄新亮麗的下一章。

蒙古國總人口數約274萬,約1/3人口位於貧窮線底下,其總人口1/2為兒童,每年新生兒約6,600人,唇顎裂新生兒約100名,許多患者由於貧窮及醫療資源缺乏而終生無法接受治療;此次義診合作的蒙古兒童大醫院儘管已是境內最大兒童專科醫院、也是唯一治療唇顎裂兒童的醫院,但該院唇顎裂手術室設備老舊、功能毀損,唯一運作良好的麻醉機是本會與長庚醫院、及蒙藏會協助下捐贈的二手機器,醫院耗材如生理食鹽水與手術衣也不敷使用,基本上並無足夠的硬體設備及醫療技術進行顎裂手術。

本會蒙古方案源起於2008年台灣家扶基金會的認養人來電求助,希望能協助她所認養的蒙古顱顏患童治療。由於該名顎裂患童不敢開口說話拒絕上學,而當時蒙古國內沒有醫師會開顎裂手術,因此轉介至本會內蒙古的種子醫師進行手術。這個合作的機會也為蒙古兒童大醫院帶來契機,去年在本會協助之下,三名蒙古顱顏外科、麻醉科與矯正牙科醫師來台受訓,大大提升其唇顎裂醫療技術。

在該院積極邀請下,促成本次義診,成員包含長庚醫院兩名外科醫師、兩名麻醉科醫師、四名護士,與本會工作人員共計十名,儘管設備不佳,醫療團隊仍能以同時進行兩台手術的方式,順利完成22台手術。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羅綸洲醫師表示,蒙古唇顎裂患童不一樣的地方是血管比較粗,理論上容易造成出血,但小朋友們手術後恢復情形卻十分迅速,有的隔天就能蹦蹦跳跳,讓他印象深刻。

22名患者中,最遠來自1,300公里以外、花了兩天時間坐車才能抵達烏蘭巴托市的游牧民族,也有居住在烏蘭巴托當地患者。12歲納葛立罹患發生率1/6000或1/10000才有一例的罕見第二號顱顏裂,除了鼻子外觀上有明顯的裂縫外,他的鼻腔與頭顱也都有裂縫,因天生與眾不同,納葛立從小飽受異樣眼光之苦,並因說話不清楚,上學時也受到同學的排擠,所以全家十分珍惜難得的義診機會,為了此次手術,舉家搬到烏蘭巴托郊區親戚的蒙古包內,義診團巧手為納葛立先完成第一階段的外觀修補。而14歲的蘇米耶芭,因外表明顯的縫補疤痕與說話鼻音,經常遭受同學嘲笑而不敢上學,小學三年級以後就輟學在家幫忙放牧,失去學習的機會。媽媽說蘇米耶芭其實是個聰明的孩子,很會修理東西,可是由於唇顎裂的缺陷卻害羞的不與陌生人講話。義診團幫助愛漂亮的她重建了美麗外觀與修補顎裂,希望今年夏天她能重返校園。因寒冬而家裡許多牛羊凍死的提斯門,父母抱著1歲3個月的她前來手術。儘管家裡經濟貧困但父母仍不放棄義診的機會,希望給提斯門一個嶄新的人生。

本次義診活動特別感謝天母扶輪社社友捐贈全新的禦寒冬衣(由於貧窮,有些家庭一件外套幾個孩子輪流穿),亦於年初與本次捐贈全新的唇顎裂手術器械與牙科器械,該社並隨團評估明年繼續贊助當地之可行。由於本會秉持「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義診理念,每次義診都是進行技術轉移與扶持當地醫療團隊。因此,兒童大醫院顱顏外科主任Ayanga表示,與本會義診團之合作模式真正能幫助該院唇顎裂技術提昇與永續發展,也是本義診團與其他國家義診團最大的不同。除技術轉移外,本會並積極協助該院連結資源,希望有朝一日,蒙古的顱顏患者在當地就能接受良好的治療。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