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攜手創作 擁抱彼此找到愛
你有多久沒有抱抱孩子,聽聽他/她說心裡話?今年雲嘉地區的親子學習營以「趣味石膏手」為主題,透過感官與藝術媒材的互動刺激,讓父母親看見孩子的優點,自然表達對孩子的關愛,親子近距離真實感受擁抱彼此的幸福。雖然活動結束後這樣的互動可能被日常習慣打回原形,但基金會相信,帶回家的「石膏手」會不斷地幫她們把記憶召喚回來,讓這份感動無限延續,親子關係得以正向滋養。
雲嘉地區不少家長因忙於工作,親子間鮮少有緊密的交流,很多小孩每天不是看平板、玩手機,就是騎腳踏車在村子裡閒晃,社工督導張艷秋說,孩童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缺乏文化刺激與多元知識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愛。有鑑於此,雲嘉工作站今年特別舉辦一場「與你接觸親子學習營」,透過親子共同創作石膏手,增加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大人小孩一起學習互相欣賞、彼此包容。
大手牽小手 一起完成石膏手
別開生面的「趣味石膏手」親子學習營吸引了12戶家庭報名,當天實際參與人數有9個家庭共27人,其中顱顏孩童有9位,包括6位唇腭裂患者、2人小耳症及1位顱縫早閉兒童。
活動一開始,大家在講師引導下,於海報紙上摩畫自己的手掌輪廓,並且寫下喜歡的食物和興趣,海報紙上的大手與小手為家長與孩子牽起一條隱形線,在輕鬆交流中,有的小孩這才發現「原來爸爸的手這麼大!」此時的爸媽也看到身邊的寶貝可愛的一面!
進到手模製作流程時,現場氣氛更加熱鬧!在場的爸爸媽媽陸續在孩子手臂細細塗抹凡士林,一片片貼上石膏片後,拿著吹風機小心的將它吹乾,順利脫膜後再一起用壓克力原料彩繪,社工督導張艷秋說,當爸爸媽媽與孩子專注於創作的當下,孩子沉浸在爸媽專屬於她們的時光,真實感受對方的愛。為了讓不擅長言詞的爸媽適時給孩子鼓勵與關懷,講師還貼心地準備「牌卡」,讓爸媽把想對孩子說的話說出來。
抱一下!我的寶貝!
社工督導張艷秋觀察發現,這場活動剛開始時,不少親子間的關係顯得生疏,當講師要求「爸爸媽媽和孩子抱一下」時,有人臉上露出尷尬、害羞的神情,甚至抗拒肢體接觸,六年級的小賀更是說什麼也不願意和一旁的爸爸擁抱,在講師的鼓勵下,最終靦腆地和父親牽手,踏出拉近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10歲的小恩在媽媽陪同下和妹妹一起來參加,一開始小恩顯得很不開心,原來出發前家裡發生不愉快的小插曲,加上小恩一直以來都覺得媽媽偏愛妹妹,於是他把不滿全寫在臉上。但隨著石膏手的製作,小恩享受與媽媽「一對一」的專屬時光,肢體接觸與言語鼓勵下,小恩在媽媽的愛裡找回自信,負面情緒得到抒解,嘴角漸漸上揚,他說,在母親的陪伴下,他感覺很放鬆、很開心。
顱縫早閉的小晞和父親的甜蜜互動是當天會場上最溫暖的視角。社工透露,原本小晞一家四口都有報名,無奈當天弟弟起不來,媽媽只得留在家裡,由爸爸帶小晞前來。儘管如此,小晞心情絲毫未受到影響,十分投入手模製作,過程中爸爸擔心女兒因雜音干擾聽不清楚他說話,還特別拉下口罩,以唇語和小晞溝通,小晞爸爸感謝基金會舉辦這個活動,讓他和女兒共度一段珍貴的快樂時光。
看見孩子優點 大幅提昇親子關係
隨著石膏手製作完成,現場親子間的交流變得熱鬧愉悅,幾乎全數參與活動的家長都回饋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和孩子的感情變更好,並且看到彼此優點;此外,另外不少家長認為活動設計讓他們知道與孩子互動的技巧,今後計畫透過「多多陪伴」、「對焦愛的語言」、「視家人的需求去配合」、「多說讚美好話」等方向來調整教養方式。
不只爸媽收穫滿滿,小朋友也都覺得這次的石膏手製作很好玩,11位小朋友中有10位覺得活動之後和家長感情變更好,另一位也認為和爸媽感情有「有好一些」;小朋友進一步「許願」,期待以後有機會可以跟爸媽去「釣魚」、「一起玩桌遊」、「一起玩電玩」或是「聊天」等等。基金會強調,培養親子關係其實不難,只要爸媽每天願意多花幾分鐘傾聽孩子說話,讓小孩擁有「專屬於他一個人的對話時間」,當父母親把「對話」的按鈕啟動後,親子關係就能在理解與信任中越來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