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藝術成長團體活動 爸媽和孩子牽手一起找回自信

  「為什麼亞洲人總是比西方人沒有自信?」這恐怕是許多現代父母的疑問與煩惱!基金會中部分會今年再次舉辦親子藝術成長團體,透過畫畫、黏土等藝術創作,讓孩子進行自發性的揮灑,在被接納與肯定中找到成就感,體會「原來我可以」的滿足!國小三年級的小真,在連續兩年參加親子藝術成長團體之後,從過去被診斷「疑似選擇性緘默」,到現在願意開口與醫生說話,並且在學校也有好表現並交到好朋友,看到這些改變,爸媽開心之餘也感到不可思議!
 
  基金會去年針對國小顱顏患童舉辦為期五週的「自我認識團體」,透過藝術創作協助低自尊的孩子獲得自信,過程中發現,顱顏患童缺乏自信的原因並非完全來自唇腭裂與眾不同的外觀,不少也與能力表現及家長教養等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為此,今年活動增加家長親子教養課程,期望透過互相分享交流,讓家長理解孩子現階段的需求,並提供親子間衝突時的因應策略,讓自信培養的成效從課程延續到家庭生活中。
 
接納與不催促 耐心種下自信的種子
 
  今年基金會為期四週的親子藝術成長團體,總計有7個家庭、10多位顱顏孩童與手足一起參加,最遠的甚至從南投前來,看到家長們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載小孩來上課,不難發現家長對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視程度。
 
  由於參與的小朋友都是國小學童,社工逸舒特別準備了水性色鉛筆以及黏土等豐富媒材,讓小朋友自由發揮,畫自己喜歡的卡通角色,剛開始有些小朋友因為缺乏信心,不知如何開始,有些人怕表現而模仿姐姐或哥哥畫的東西。為了讓小朋友順利開始畫畫,社工逸舒教小朋友以「描圖紙」及「拓印」等方式構圖,當小朋友利用這些方法畫出自己期待的創作時,各個露出開心的笑容!
 
  踏出第一步之後,小朋友開始嘗試畫更難的角色,原本只畫一些角落生物等簡單的卡通的小真,甚至挑戰難度非常高的鬼滅之刃-炎柱,並且順利完成,逸舒說,每個孩子內心都是渴望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只是不知道方法或是害怕失敗。
 
  這次活動中有位小男孩,前三堂課都以「不會畫」為理由不願動筆,陪伴的逸舒既不強迫也不催促男孩作畫,最後一堂課時小男孩終於畫了一顆有光影細節的蘋果素描,逸舒驚訝地發現,小男孩其實已經有繪畫基礎,只是碰到瓶頸不知道如何克服,導致不願意畫畫。為了鼓勵他繼續畫,逸舒先是給予讚美鼓勵,接著教他素描技巧,溫柔的告訴他,畫畫需要練習,慢慢練、不放棄就會成功。活動結束時,小男孩完成了自己很滿意的作品,喜歡到甚至捨不得拿出來展覽。
 
當孩子榜樣 一起做個自信的人
 
  小孩畫畫時,陪同的家長也沒閒著,在主任古秋容的帶領下,從「認識分享產生共感」到「教養方式原則與技巧」一堂一堂認真學習,主任發現,小孩在團體中喜歡與人互動的、家長在課堂中也樂於表達,相反的,家長不愛說話的,小孩通常也是一樣。主任笑著說,可能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時,忘了自己其實是小孩的學習榜樣。
 
  課堂分享時,多位家長對孩子彼此競爭衝突感到困擾,古秋容提醒,由於顱顏患童從小做手術治療等因素,爸媽不自覺會對其付出較多關懷,導致其他手足有被忽略的感覺。主任建議,爸媽每天給每一個孩子「專屬」的時間,即使是只有10分鐘,都能讓小孩感受爸媽的愛。
 
  此外,社工主任提醒家長,不要太專注在小孩「不會」、「做不到」的事情,一味的指責或催逼,容易反效果。像是小真爸爸提到小真不喜歡和不熟的人說話,每次回診都不回應醫生的問題。對此主任就建議,爸媽可以在行前與小孩約定,一旦和醫生說話,就給予獎勵鼓勵,沒做也不需指責,如此讓小孩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發性的改變。經過這次活動,小真回診時竟然真的開口回答醫生的提問,雖然只有短短「沒有」兩個字,但爸媽相信,有了開始,以後一定會越來越好!
 
  未來基金會除將持續舉辦相關活動給予協助,基金會也提醒家長,多給小孩鼓勵與讚美,幫助孩子正向概念,建立自信心、做最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