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顱顏青年追夢 迎戰生命不完美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先愛自己,別人就會愛你。」27歲的江欣怡因唇顎裂長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從小很敏感,別人的一個眼神,都會讓她受傷。後來接受數次唇顎裂手術,並到醫院當志工,欣怡回想過去與母親面對疾病的回憶,她學會了感恩,樂觀看待人生的不完美。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昨天舉行「迎面闖關」新書發表會,書中記錄8位唇顎裂兒不畏懼先天缺陷,一路闖關、勇敢活出自我的故事。個性開朗活潑、舉手投足散發自信的江欣怡,細看才發現她的嘴角有淡淡疤痕,很難相信她從小非常在意他人眼光。
江欣怡說,唇顎裂一直是家裡的避免碰觸的話題,媽媽絕口不提,但高中時有次聽到媽媽跟朋友說:「早知道就把她拿掉。」當下江欣怡心裡很不平衡。不過,想到媽媽生下她之後,沒有抱怨,還是好好把她養大,該做的治療一樣也沒少。
後來長大到外地念書、工作,無法跟家人成天在一起,欣怡跟媽媽的感情變好,逐漸體會到媽媽當時可能沒別的意思,只是說如果孩子沒有唇顎裂,人生可以不用這麼辛苦。
雖然無法選擇外表,但江欣怡認為,世界仍充滿愛,認真念書或努力工作可以改變環境,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幫助自己克服人生考驗。
22歲的黃妤庭因右側小耳症,右耳聽不見聲音,她從小刻意留長髮蓋住耳朵,不希望自己被當作異樣的人。儘管只有一個耳朵聽得到聲音,但黃妤庭在音樂中得到撫慰,她比別人花更多時間練琴,希望更接近她熱愛的音樂。
黃妤庭說,因耳朵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加上練琴的巨大壓力,有次她在回家的路上放聲大哭;也曾對媽媽亂發脾氣,脫口而出:「為什麼讓我有小耳症?為何不是哥哥或妹妹?」深深刺傷媽媽的心。
雖然家境不寬裕,但黃妤庭的爸媽對孩子的音樂學習學費,從沒說過一個「不」字,還讓妤庭在大學一年級接受外耳重建手術,擁有一個自然的耳朵。
黃妤庭今年順利升上音樂研究所,雖然一個耳朵聽不到,學音樂過程比別人艱辛,她卻說:「別一直在意自己的缺陷,把自己當作正常人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