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顱顏幼教補助 6400名患童受惠
五歲的萱萱(化名)是一名唇顎裂患童,目前就讀幼稚園大班,父親原本是臨時工,但兩年前因工作而受傷,家中經濟重擔落在新移民配偶的媽媽身上,媽媽從事正職工作極困難,僅能靠著親戚的協助勉強糊口,直到參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羅慧夫基金會「顱顏幼教補助方案」後,萱萱才能安定就學。
同為唇顎裂患者、現就讀國小一年級的育軒(化名),就讀幼稚園前不太會講話,無法完全聽懂大人的指令,讓父母深切擔憂他進入校園後,會遭受異樣眼光。但在接受該補助方案的協助後,語言能力突飛猛進,回家還會唸課文內容給父母聽,甚至自己編故事表演,讓人完全看不出來,他曾經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
為提供二至六歲的唇顎裂患童爭取學習的黃金機會,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自○七年起,透過「點燃生命之火」愛心募款活動募款,資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推動「顱顏幼教補助方案」,幫助經濟弱勢家庭的唇顎裂孩童,並接受適切教育機會,降低成為遲緩兒的機率。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昨舉辦「顱顏幼教補助方案成果發表記者會」,並播放同為唇顎裂患者的導演陸孝文執導紀錄片,呈現三位唇顎裂小朋友幼稚園就學之路,拍攝他們上學、上語言治療課、赴醫院回診等歷程,彷彿把童年時自己經歷過的一切重新走一遍。
陸孝文導演在片中強調,對唇顎裂孩子來說,受限於先天生理上殘缺,剛上學時,確實需要親人更用心陪伴,只要有機會進入幼稚園就讀,透過環境及同儕互動的刺激,就有機會改善唇顎裂孩子語言問題。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高人傑說,三年來總計投入二四六○萬元,除了提供顱顏幼童與家庭津貼共三二○八人次外,下鄉篩檢和諮詢服務亦多達三一八五位,換言之,已幫助近六千四百個唇顎裂患童,讓他們在最寶貴黃金發展階段,獲得充分文化及環境刺激。
原為醫師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指出,只要有機會接受適當的學前教育,唇顎裂患童仍可突破先天缺陷與貧窮限制,在進入國小後能追上一般學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