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告一段落,身邊的小孩(主要是家長)們陸陸續續地也正在準備開學了。
猶記初為人母時,幫小孩取好姓名,跑公所報戶口、申請津貼、打疫苗,各種社會上看起來很自然,卻又沒經歷過的事情迎面而來。每隔一陣子就時不時得注意,並按照社會的規範前進。

因為工作的關係,大女兒妞妞四個月大時我送她去了家樓下的托嬰中心,開始以家長身分填寫各種托育契約、或是各種替另一個生命體做決定的文件。
每一次的簽名都充滿一種奇妙的感覺,有種「我真的可以替她負責嗎?」的心情,同時又會浮現「不是我還有誰能呢?」的念頭。




隨著妞升上幼兒園,我那種簽名的青澀手感已經漸漸褪去,大概也終於不是菜鳥媽咪了。
開始知道學校課程的用品可以在哪裡買到(有時候臨時在聯絡本上看到扯鈴跟呼拉圈真的會先愣兩分鐘)、戶外教學帶什麼午餐比較方便吃、同學想分享點心時,該怎麼和自己的孩子約定,還有遇到不同老師,甚至是同學家長的應對方式。

仔細想想,其實在準備收心、開學,還有迎接各種變化的,不只是孩子,對家長也是。甚至孩子的適應力遠大於我們自己!

好友W的孩子今夏第一次要就讀幼兒園中班,四歲的她是第一次上學。過去幾年的時光每天都是和媽媽一起上各種共學課、參加教會活動、和家人相處,建立了很多寶貴的家庭凝聚力。也因為W的安排及陪伴,身邊不缺乏玩伴,孩子的規矩與生活常規也建立得不錯,對於今年終於要開始正式進入教育體系,單純的孩子是充滿期待的。

「學校會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老師可以帶你們畫畫踢球跳舞」爸媽也不斷的給予孩子這樣的引導。就在上學前夕,W一邊把精緻的姓名貼一一貼齊到孩子的小碗、棉被袋、各式私人物品上時,忍不住眼眶泛紅地說:「哇妳要和媽媽分開去上學了耶」。原本在一旁玩玩具,準備要就寢、隔天首次入學的孩子,聽到媽媽的話突然一個不安,「為什麼要分開?媽媽為什麼在哭?」還好爸爸即時理性介入,解釋其實幼兒園就在家旁邊,沒有要分開,W也趕快改口表示自己口誤,才避免了孩子對開學的恐慌。

大女兒妞妞是去年開始就讀幼兒園,開學前有一場線上的親師座談,稍微了解老師以及學校課程與風格,在那之前也因為家住得近,時常經過就有印象。八月份就入學,是給老師、學生、家長三方一個溫柔的緩衝時光。在這段時間,家長也要適應在上班以前順利送小孩上學的節奏、孩子一整天在校可能突發事件時的聯繫方式、下課後的親師溝通,有些或許還有回家的功課練習(比方說練習洗碗、填寫共讀的書名回報給學校等等)。

去年剛好我們家正在養獨角仙,妞妞一直和我說希望可以帶去和同學們分享。

我和老師詢問後,校方同意讓我們把獨角仙帶去,並介紹昆蟲的生態與飼養流程,還帶了宮西達也和獨角仙有關的繪本輔助介紹。隔幾天接孩子放學,剛好就遇到同學家長前來詢問與致意,原來,因為他們的孩子也是第一次上學,平常比較內向的他偶爾會感到不安,但特別喜歡昆蟲的小男孩,那天在學校看到了妞帶去的獨角仙,從此開啟了對上學的樂趣與期待、還有跟其他孩子的鏈接。




我每天都是走路接送孩子上下課,除了牽手經過公園可以觀察自然生態,更在每天的路程建立她與新舊環境的連結,這也是我們培養感情的方式之一。

上學的路上,我們會談論今天可能要上的課、遇到的人、點心可能會吃什麼; 放學的路上,我們會聊和同學的互動、老師的課程、對生活的感受。

我們家附近算是完整的住宅區,從托嬰、幼兒園,乃至高中都有。透過每天散步上下學,孩子也習慣看到背著書包前往各種不同學校的學生們,及早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有所預期。

當平時通暢的溝通模式已建立,剩下的就要放心、放手,交給孩子和老師了。

上學後的孩子,從穿衣、吃飯、如廁、好好坐著、午睡,幾乎每件最小的生活方式都要改變。我們這一輩的家長,資訊量不嫌少,交流群、講座、教養文章,從有了孩子那刻開始充斥生活。不過太多的輸入,要是沒有花時間沉澱,很容易成為負擔。也常常聽到老師們分享,許多時候,孩子都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反倒是家長還沒習慣。

這年頭資訊取得容易,教育業也常常一個不慎,和服務業混淆,有的時候家長也要練習拿捏親師的溝通時間與方法,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校園、結交自己氣味相投的小夥伴、有時候出一點小包,再從錯誤中學習,這樣的過程不但讓孩子獨立、還給老師合宜的教學空間、也讓家長從教養中自由。

育兒的路,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花點時間,好好正視孩子殷切的眼神,聽他說很多很多的話,在他們分享校園生活時,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平輩、朋友,在跳躍的話題中產生興趣,並鼓勵他們完整與詳實的表達。如此一來,孩子會生出信心的。

這樣的信心在他們的內在盛開成花,幫助他們在未來許許多多我們不能同在之處,不停地拓展空間,讓他們持續生長、探索出我們也未能及的世界。



作者介紹


欖仁媽媽/ Samantha

一個在科技公司擔任國外業務經理十餘年,為愛將職業跑道與語言,轉譯為兒童文學的地方二寶媽。
關於欖仁媽媽的原創Podcast節目,歡迎點此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