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唇顎裂是助力 患者成醫師律師
2015-11-29 18:14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即時報導
「不必在意別人怎麼看待我們,而是我們要怎麼看待自己。」唇顎裂患者楊明瑜表示,小學時曾被同學嘲笑長得奇怪,長大後也曾因講話太快發音不清,打工時被掛電話,但他選擇不逃避,與自己心中的黑暗面和解。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天頒發得福獎助學金,楊明瑜為得獎者之一,他目前就讀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二年級,去年已考上律師。他分享唇顎裂曾帶給他不便,但媽媽告訴他「這沒什麼,因為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別人看你,你就看回去。」因為爸媽都是勞工的關係,他期許未來律師執業後,多關心勞動權益。
另一名獲獎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蘇宣宇,他說,因唇顎裂容易耳朵積水、中耳炎,10歲前動了12次手術,但進出醫院的經驗卻讓他萌生當醫師的念頭,他想「如果我能成為醫師,加上自己有過那麼多的手術經驗,只要多一點努力,說不定可以減低病人的痛苦?」
「如果唇顎裂不是發生在我身上,那該有多好。」蘇宣宇說,頻繁的動手術讓他小時候聽到「要動手術」就哭,常出現不想面對的想法,直到年歲漸長,才能體認唇顎裂帶給他很多的歷練,就算沒有唇顎裂,人生還是有其他挑戰和困難,最好的辦法就是積極面對解決它。

桃園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呈欣說,唇顎裂的盛行率約0.2%,每年約有300到400位新生兒有唇顎裂或臉裂等問題,患者照護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唇裂術後疤痕照護,或顎裂的患者5%~10%會影響發音,3至4歲須接受語言治療。多數的病患至少要接受3次手術,分別為3個月大時接受唇裂手術、9至12月大的顎裂手術及9歲的牙床植骨手術,非常辛苦。
張呈欣也感慨地說,雖然唇顎裂的患者相對不多,但願意投身的醫師更少,目前全國唇顎裂的專責醫師僅剩5位,過去3、4年已走掉了7~8位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