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症的基本認識

長庚紀念醫院 整形外科顱顏中心 主治醫師 陳潤茺醫師

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會形成數個鰓弓的結構,之所以稱為鰓弓,應為在某個階段型態看起來和魚類的鰓有形似。每個鰓弓會各自發展成不同結構,而第一和第二鰓弓發育成顏面部很大的部分,包括頭、顏面(上、下顎)、耳部、骨骼肌肉、神經、皮膚等綜合組織。當其發育過程出現狀況,會造成發育缺損,形成半邊小臉或耳朵較小,外型缺損(小耳症),也可能形成顏面神經功能及聽力上的障礙。

小耳症的表現呈現多樣性,可以從輕微外形缺少到完全沒有任何耳朵的型態(無耳症)。從胚胎的關聯性看,我們常見合併半邊小臉、側口裂(巨口症)、顏面神經麻痺(患側臉部肌肉無力或無法動作)。因為耳道閉鎖,發育不佳而有中、重度的聽損。

大部分的小耳症是以單一疾病的情況發生,但是有一些非常獨特的先天異常,像是Treacher-Collin和Gordenhar syndrome會很典型的合併小耳存在。(註:T-C和Gordenhar之照片和描述)

發生原因

小耳症的主要成因是在於懷孕期間,胚胎期形成外耳時,外胚層的胚胎細胞產生病變,造成的後續影響。
目前學理上並未証實小耳症有遺傳,偶爾有些病例有家族史。一般而言,多數小耳症的原因非遺傳而來,是在胚胎期內形成時產生的病變,發生病變的原因不明,民間傳說小耳症是母親在懷孕時動了胎神,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小耳症的發生是一個懷孕中自然發生的意外,父母不必為此而感到內疚。

盛行率

小耳症的發生率在不同的種族之間的統計結果頗具差異,從0.8/10000到12/10000都曾被描述過,普遍上1/10000到2/10000被較為認知。以台灣目前少子化狀況,每年15萬新生兒,每年不過世也15到30名新生兒有小耳的問題,可說是相對稀少的狀況,超過90%的患者是單側性的男性,右側的比例較高,基本上小耳的發生是偶發的,基因突變和環境因素,但是像T–C有特定部位的基因可辨識而且會遺傳。

影響範圍

單純小耳症,影響範圍主要是耳朵的缺損,可能包括外耳缺陷,內耳耳道狹窄或缺少耳道。半邊小臉症影響範圍則可能包括了耳朵、下顎骨及顱骨的異常。以下顎骨的異常而言,又分為三類:

  • 第一類,屬於輕微的下顎骨較小,家長也許並不會注意小朋友的臉型是否有不對稱的問題。
  • 第二類,屬中度異常,患側的下顎已有明顯的發育不良,患部的臉頰較小,臉型表現出明顯不對稱。
  • 第三類,明顯的下顎完全沒有發育,臉面中線偏斜,咀嚼困難。有少數的半邊小臉症合併有頸椎上的異常,也就是所謂的「歪頸」。
  • 所有的檢查必須配合以X光及三度空間的電腦斷層掃瞄,才可看出所有的影響範圍。

分類

小耳症的患者經常會合併程度不等的半邊小臉,而小耳本身也存在各種不同的表現,所以真正要把分類弄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家屬和患者來說,是不是一定要把分類搞清楚,可能也不是那麼必要,大部分的家長會在意有沒有半邊小臉。半邊小臉是一種形態上的診斷,基本上看不出來也就不必擔心了。必較厲害的半邊小臉比較複雜的治療計畫,確實是要比較有耐心。如果只把注意放在小耳,我們常會用嚴重的程度將其分級,或是因型態分級,但是治療的難易還牽涉小耳本身的位置,皮膚得品質,耳洞(如有存在)和髮線的高低,這必須和臨床醫師做仔細的評估和溝通。

整體醫療

半邊小臉症及小耳症是第二常見的先天性顱顏畸形,患者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美觀、語言發展、咬合不正、顏面骨發育不良、聽力不良、心理發展、社會適應....等等問題,也需要現代醫學整體醫療的觀念作整體復健的考慮。 除了整形外科醫師、顱顏外科醫師、顯微外科醫師以外、尚需小兒科醫師、兒童牙科醫師、矯正牙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耳鼻喉科醫師、聽力檢查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專科護理人員的通力合作,才能對患者提供最完整的治療。

復健的目標,不僅在追求患者外表的美觀、正常的語言、正常的顏面發育、正常的聽力,更要追求患者能有正常的心理發展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半邊小臉症及小耳症的整體醫療是一項漫長的工作,顏面的發育大約到十八歲。患者需要定期的追蹤直到十八歲,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問題和及早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