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療性的設限談家長管教


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謝欣容

遊戲是孩子與身俱來的語言,孩子用玩具、遊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像成人運用口語表達般那樣自然容易。所以,當成人心裡有難以解決的困境時,我們可以尋求專業的諮商來達到自我了解進而改變的目的,對於孩子,我們就不能用口語來做諮商了,而是以他們最天然的「語言」--遊戲,來與他們建立關係、促成他們對自己的了解與成長。

 
在遊戲治療的情境中,孩子能在安全、支持、同理的環境中自發性的遊戲,也就是以他們為主,讓他們發展自己的遊戲,這能幫助孩子增加自己的控制感、自信與自尊,進而強化他們在生活中的適應能力。也許,您會接著問:「所以孩子能在遊戲室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囉?」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方才提及的,促進孩子的生活適應是遊戲治療的一大目的,但如果我們在遊戲治療中只一昧的同理、支持,或是盲目的鼓勵其隨心所欲,使他們不能知覺到適當的人際分寸或是學習合於社會所接受的行為,那就不是遊戲治療的結果所樂見的。
 
遊戲治療所重視的,不但是鼓勵孩子的自發性及創造性遊戲,也要讓孩子學習到合乎一般社會所接受的行為表現。請您想像在遊樂園裡給孩子玩的球池,房子裡頭有顏色鮮豔的球還有各種遊樂設施,但不管怎麼樣,總會設好一個固定的範圍,在這個範圍裡,孩子則能盡情的遊戲與玩耍。我們所稱「治療性的設限」就是這個道理,雖然我們鼓勵孩子主導自己的遊戲行為,讓他們能在治療的過程中經驗到自由與開放,但是,若孩子在治療過程中,做出傷害自己、傷害治療師,或是破壞玩具的行為時,則有必要予以制止,這就是設限,也就是為孩子畫出安全的界線,並且讓孩子知覺到這條安全界線的存在
 
治療性的設限有幾個重要的功能,第一,能保護孩子、治療師及玩具的安全及不被損壞;第二,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如果治療師能重複對同樣一件事設限,那麼孩子則能知覺到某一件事是可以預期的,進而孩子能感受到安全感,例如:孩子拿著剪刀跑跳,治療師予以制止,而且每當孩子出現這個動作時,治療師都會制止,這樣,孩子就會知道,拿剪刀跑跳這件事是會被制止的,而且只要這麼做,就會被制止,他就不會因為上一次拿被制止,這一次拿卻被允許,因而下一次他對於拿剪刀跑跳這件事存有懷疑或矛盾的心理,也不會因為這樣而揣測治療師今天是喜歡他還是討厭他;第三,治療性的設限可以幫助孩子將治療中的所學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雖然在治療情境中孩子通常能感受到較多的支持與同理,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能在治療中為所欲為,這樣的常規限制,就像孩子在家中、學校中學到的一樣。
 
另一個問題是:「設限就是不准他們這麼做嗎?」其實簡單來說,是的,只是在治療中,我們會把它做的更精緻一些,以下是一個治療性設限的例子:
 
孩子:(在畫圖),接著說:「我要把水彩畫在牆壁上。」
治療師:「我知道你想用不一樣的方式來畫圖,但是牆壁不是用來畫的。」
治療師:「你可以畫在圖畫紙上。」
 
請比較一下以上治療性設限的例子,以及一般父母遇到相同情境時會說的話--「不可以畫在牆壁上!」我們可以發現:
 
1、治療性的設限會指出孩子的感覺、想望或是期待;
2、治療性的設限以「你可以…」替代了「不可以…」的句型。
 
這樣的表達方法,能夠讓孩子在心情上感覺到被接納與被理解,同時也能在不洽當的行為上做制止,引導孩子發展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您看到之間的不同了嗎?
 
我看到許多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比較習慣以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來做判斷,而這也是很自然的。我還記得一位朋友分享他小時候的故事--他的母親很喜歡喝果汁,有一天我的朋友在餐桌上看見一盤葡萄並且吃了一顆,他想著:「好香、好甜的葡萄,我猜媽媽一定很喜歡!」於是他把半盤的葡萄細心的剝皮、去籽、輾壓,想要擠一杯香純好喝的葡萄汁給母親,他的母親從廚房走出來,看見我的朋友全身弄得髒髒黏黏,再看見半盤的葡萄,氣得從他背上重重地打了下去說:「這個葡萄一斤100塊,不是給你用來玩的!」我的朋友說他忘了故事如何發展下去、自己那時有沒有哭,但他到現在都記得當時母親的表情,到了長大才知道,原來那是受傷的感覺。
 
我朋友的母親並沒有錯,換做是現在的我,在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時也可能大發雷霆,但從這個例子就能知道,只重視孩子的行為、一昧制止他們不好的行為會存在著一些風險與代價,我們將更不容易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而減少了與他們在心理上靠近的機會。
 
在遊戲治療中我們會用治療性的設限來修正這樣單純的制止,而我則看到許多正向改變的例子,我發現孩子在感受到信任、接納之後,他們更願意對自己的經驗開放,也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而我相信,這是一般家長、老師們也能做到的。下一次,您可以這樣做:
  • 第一步『同理』:表達對孩子心情及渴望的理解。
  • 第二步『制止不適當的行為』:清楚明確的告知孩子這個行為是不適合的。
  • 第三步『提供目標或替代行為』:除了告訴孩子不能做的,也要告訴孩子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表達或是宣洩他們的感受。
<示範1>孩子因與手足吵架而摔杯子。
同理: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
制止不適當的行為:但是玻璃杯不是拿來摔的,
提供目標或替代行為:你可以丟枕頭。
 
<示範2>孩子在寫回家作業,他告訴你他不想寫了,他要看電視。
同理:我知道你現在有點累了,
制止不適當的行為:但是看電視的時間還沒有到,
提供目標或替代行為:你可以過15分鐘之後再看。
有些家長會向我反應,持續、堅持地對孩子這樣回應真的很不容易。這的確會需要您花一些時間來練習與習慣,而我相信這樣的投資是值得的,您將更有機會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們的可愛與美好,而我在這裡也提出幾個訣竅,這能幫助您在規範建立時更為順利:
  • 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您生氣、不耐煩的感受會使事情變得複雜。
  • 語氣平緩而堅定,必要時,重複口述幾次您的同理、制止與目標行為。
  • 規則要前後一致,不一致的指令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使他們無法預期父母的想法,造成心理上的焦慮。
  • 同理是最重要的,雖然不是所有孩子的行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孩子的感受、渴望與期待則沒有對與錯,也都是應該被接納的。
教養孩子的道路是多采多姿又長遠的,箇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飲水,我想您一定同意在這條路上,不僅孩子在學習、改變,您也同樣的在關係中成長與不同。被接納與尊重是身為人的共同心理需求,您是如此,孩子也是,因此別忘了在任何時候,特別是制止不當行為、規則建立時,多給孩子一些同理與包容喔。
 
(原文刊載於  用愛彌補顱顏會訊  第三十三期  2009/08出版)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