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慢慢來-親愛的父母,其實你可以做得不好


成為父母的那一刻,才開始學習做父母

  相信大家都聽過「孩子幾歲,父母的媽齡爸齡就幾歲」,而如果你已經當了父母,你一定同意這件事的挑戰性極大,要在完全沒有經驗的狀態下,在寶寶出生的那一霎那,就要直接上崗24小時不間斷,而且是一個真真實實的嬰兒啊~

  唸書的時候,有練習和做錯題目的機會,成為專業人員前,有實習的機會,初入職場的時候,有新人學習的過程。而成為父母,只有直接上場的機會!然而,新手父母就不能有做不好、失敗的時候嗎?當然不是的,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接納自己的不足,在育兒的過程中每次學習一點點、進步一些些。做夠好的父母,就足夠了。

不論你是誰,都要重零開始學習當父母

  我的專業是幼兒教育,曾任於加州知名連鎖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3-6歲班級的主教老師。你可能覺得,幼兒園老師自己帶小孩,應該很容易吧!然而,在我第一個寶寶出生後,我完全被戰敗了!

  虛弱的身體,破碎的睡眠,追奶、塞奶、乳腺炎,拍嗝、哄睡、尿布疹,教養觀念與家庭成員不一致等,這些全部加在一起,重重的把我壓垮。深深覺得,當母親比當老師難太多了啊,而且沒有下班時間,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要知道幼兒園老師是會下班的,下班時間和假日,是完全脫離孩子的狀態,擁有完全的喘息時間,所以才能在每天早上笑咪咪的迎接孩子。

  而父母跟孩子長時間不間斷的相處,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好不容易下班了也要接著上帶孩子的班,好不容易放假了卻比平常上班累。並不是我們不愛孩子,而是父母身而為人,也需要休息補血,但卻很難得到這樣的機會。

  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我非常認真照著書本、我所學的教育知識,戰戰兢兢的養小孩。一定要幾點睡覺、一定要幾點喝奶、一定要自己做副食品、一定不可以加鹽、一定不可以加糖,好多的一定,不只我自己非常緊繃,身邊的家人也非常緊繃。換句話說,非常的辛苦!

  生了第二個寶寶之後,有了之前的經驗,在許多事上,我開始有了彈性。外出去玩,孩子小睡時間到了,啊沒關係,今天晚一點睡,平常睡覺有規律就好。到餐廳吃飯,孩子想嚐嚐我們吃的東西,但是有點鹹,啊沒關係,吃幾口跟爸爸媽媽一起享受美食,平常飲食健康就好。

  當然,對於第一個孩子,父母特別認真上心,是再正常不過的「愛的表現」,就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才想要照著書養。生兩個寶寶以上的父母,因為有了經驗,就會比較放鬆,也因此長出了彈性。這些都是為人父母很自然的生命歷程,沒有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要肯定自己用盡全力照顧孩子的每一瞬間!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值得被接納與珍視

  我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女兒是姊姊(5歲),兒子是弟弟(3歲)。在去年底開家長會的時候,姊姊的老師給我一份報告,跟我說她什麼都學得很好,沒有任何問題,她是老師最好的小幫手,總是有很多的想法,喜歡做領導同學的人。後面大部分時間,都在跟老師閒聊了。

  到了弟弟的家長會,老師面有難色,提出他是班上困難的孩子,他進入一段非常難捉模的階段,經常崩潰發脾氣,不想做任何事、學新東西,一不如他的意就哭超久,而且哭聲巨響無比。老師沒有批評抱怨的態度,而是詢問我在家裡是如何處理的,有沒有一些有效的辦法,是可以跟老師們分享的,他們很願意嘗試。

  的確,我在家裡也觀察到弟弟的崩潰情況變多了,總是在處理他的情緒上,多花費好多時間和心力。於是我開始思考「我能做什麼?」,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問題的本身,這正是正向教養的核心精神之一。

  每一個不當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當需求被滿足了,不當行為也就消失了。而弟弟到底哪個需求沒被滿足?我列了一張表,把所有家長會時討論到的點寫出來,分為「要改善的有什麼」、「我在家可以做什麼」、「老師可以嘗試做什麼」,花了幾個小時寫成一份改善計畫。

  舉個例子,要改善「頻繁的崩潰和發脾氣」,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語言的障礙。我們家裡是講全中文的,而弟弟的學校是全英文的環境,加上弟弟的語言發展是輕度的落後,他的中文已經稍微比一般孩子慢幾個月,可想而知對於一個全英文環境,他有多麼的感到挫敗與不安全感。

  弟弟到了開始想表達自我的年齡,然而卻因為老師聽不懂他說的,老師說的他也聽不太懂,於是就經常會有不被理解的情況出現,更糟的是在他情緒來的時候,老師即便使用同理的方法安撫,卻因為聽不懂而一點作用都沒有。「同理感受」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那能幫助我們與孩子之間「情感連結」,當情感連結了,要教養就容易多了。

  我提出「我可以做」:在家處理弟弟情緒時,適當的加入英文單字(難過、生氣、失望、高興)。也建議「老師可嘗試做」:當發生一些比較嚴重的崩潰事件時,寫一張小紙條或打一通電話給我,讓我跟弟弟在家用中文重新解釋一遍,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老師為這樣處理、老師是想要幫助你的,讓弟弟和老師之間重新連結。

  我列的改善項目其實不只這一個,我把計畫交給老師後,老師貼在教室牆上,讓每一個老師都能參考。很神奇的,在幾週之後老師打電話給我,說弟弟像是變了一個人,有非常大的改善,崩潰的時候,恢復平靜所需要的時間減短了,對於不順心的事情,長出了可以接受的彈性,漸漸的,他開始接受老師教他新的東西,哭的次數也減少了。

  這絕對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能做得到的,家裡跟學校同步,才能有最好的效果,因為這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場域。孩子的行為問題,光靠老師與學校是遠遠不足的,親師合作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

  雖然弟弟不是一般人眼裡容易搞定的孩子,讓我花費較多的心力,但我從來都認為,姐弟兩個都一樣好,他們只是不一樣而已。每一個孩子身上的特質,只要得到適當的幫助與支持,都能讓他們在未來變成一顆閃耀的星星。


 

孩子慢慢來,父母也慢慢來

 

  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面對每一個孩子,父母都會有不一樣的功課要學習。而如果你剛好遇上困難型或需求較多的孩子,請記得,不是你做得不好,或者你做錯了什麼。我們跟孩子一樣都是新手,他幾歲,我們的父母年齡就幾歲。​​​​

 

  龍應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而我認為親子關係是雙向的,孩子對於父母一樣有著愛與包容,我相信純真的孩子們是這麼想的,「我願意等上一整個童年,讓你慢慢的學習如何照顧我教育我,用那雙辛苦的手。爸爸媽媽,你慢慢來,慢慢來。」

 
 
作者介紹:
 
潘芷琳Jocelyn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教育領導碩士
 
AMI國際蒙特梭利3-6歲認證教師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講師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