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症患者不受右耳失聰影響擔任台大社團演奏首席 顱顏兒獲教育部110年度「學海飛颺計畫」 以唇腭裂為傲宣揚台灣精湛醫術

小耳症患者不受右耳失聰影響擔任台大社團演奏首席 得顱顏青年獎學金
顱顏兒獲教育部110年度「學海飛颺計畫」 以唇腭裂為傲宣揚台灣精湛醫術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顱顏青年獎助學金」,全台共舉辦四場頒獎典禮。北部由於得獎人數眾多,為配合防疫,首度採取分批次的方式進行。其中,張育珊及杜佩柔兩位得獎青年將於11月25日(四)下午14:30~15:00於基金會總會辦公室(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54號7樓708室)領獎並接受媒體採訪。
基金會每年舉辦「顱顏青年獎助學金」,表揚在學業及各項才藝有優秀表現的顱顏青年,今年並首度將申請資格向下延伸至國中階段。今年共有212位顱顏孩子獲獎,包含碩士組6位、大專組101位、高中職組52位、國中組33位,以及20位助學金。 
從獎助學金得主科系分析,顱顏青年專業發展多元,歷年來均有一定比例選讀醫護領域,得獎人表示,期盼藉由醫學之學習,未來能在顱顏病症相關領域貢獻更多能力與知識。另,從所有得獎人自傳發現,無論是否選擇醫護相關科系,皆期許發揮所長,讓更多人認識顱顏病症。可見顱顏青年面對先天病症,能運用自身生命力,將困境化為改變的契機。 
 
透過唇腭裂病症,讓台灣被看見! 
  患有雙側唇腭裂而動過數次手術的顱顏青年張育珊,希望分享唇腭裂治療過程,向國際證明台灣精湛醫術,用自身的故事向國際宣揚台灣。育珊獲選教育部110年度「學海飛颺計畫」,預計明年九月至俄羅斯研修,與國際交流。育珊表示將會主動與在地人分享唇腭裂病症,以身為顱顏兒為榮。
從出生到現在,進出醫院是顱顏青年張育珊的日常。經歷過唇裂修補手術、腭裂修補手術、植骨手術、正顎手術、唇鼻整形等。剛升大一時,因為進行兩次正顎手術治療,影響了學習進度與人際關係適應。讓就讀文化大學俄文系的育珊產生自我懷疑,懊惱是否因為唇腭裂關係,讓她無法好好學習語言。與基金會社工進行諮商會談後,現在的她不再自怨自艾,甚至自信的向我們說:「謝謝知道我不完美卻仍愛著我的大家,我想用自身所學為顱顏孩子發聲。『每個顱顏孩子都是台灣之光!』台灣的醫療技術引領國際,不是應該讓更多人更多國家看見台灣的驕傲嗎?!」
第二次榮獲基金會獎學金的顱顏青年育珊說:「感謝基金會透過獎學金的鼓勵與肯定,讓我更有正能量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小耳症讓我右邊的世界特別安靜 
小耳症患者杜佩柔,就讀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五年級,對於職能治療很有熱忱,期望未來能持續往該專業發展,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回憶起成長歷程,佩柔說:「小時候開始發現自己患有小耳症時,經歷一段『否認』和『憤怒』的情緒,自我排斥。刻意用頭髮遮蓋右耳,絕口不提自己的狀況,用成績掩蓋自己內心的自卑感。每次進到新班級或學校,當父母問起上課情形或請老師特別關照我時,我總是會非常生氣的拒絕他們。」。
佩柔罹患小耳症,右耳幾乎完全聽不見聲音,常被同儕誤為高傲不回應。在某次讀書會課程中,佩柔透過分享書籍《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大方與同儕們說出自己是名小耳症患者,從此同學不再誤會她,更貼心地站在她的左邊說話。
佩柔並無外耳重建的計劃,無懼外在異樣的眼光,反而積極參與校園社團活動,學習法國號及大提琴,更在社團演出時擔任首席,不受右耳失聰的影響。
頒獎當天,佩柔帶著大提琴演奏一曲。她說:「我右邊的世界特別安靜,小耳症讓我更懂得惜福,珍惜左邊耳朵能聽見聲音,更專注地聆聽音樂的美妙。可以獲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頒發的奬學金是一種肯定,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期盼自己未來有機會回饋基金會,幫助更多顱顏孩子。」
 
↑唇腭裂青年張育珊穿著學校接待貴賓的服裝來領獎。
↑小耳症青年杜佩柔不受右耳失聰影響帶著大提琴演奏。
↑榮獲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的張育珊(唇腭裂青年)流利的使用俄文介紹自己,希望透過自己來向外國人介紹台灣的醫術精湛!
↑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系杜佩柔(小耳症青年) 獲得顱顏獎助學金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陳依伶執行長頒獎給顱顏獎助學金孩子,左為唇腭裂青年張育珊,右為小耳症青年杜珮柔。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