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自信又負責的孩子

  小潔拿著布偶與媽媽玩你丟我撿的遊戲,剛開始小潔站著用手像投球般,將布偶丟向媽媽,但丟了幾次,小潔開始覺得這樣中規中矩丟頗無聊,因而背對著媽媽,有些遲疑,從胯下將布偶丟給媽媽,媽媽眉頭皺了一下,心想孩子怎麼這樣丟球,但因我在旁邊,媽媽也就忍住不發一語,接著,小潔將不倒翁搬過來,平躺在不倒翁上且努力維持平衡,並嘗試用手將布偶丟給媽媽,此時,媽媽瞳孔放大,嘴巴微張,很想說出:「小心一點」,但在一旁的我則說:「哇!你努力維持平衡,不讓自己掉下去」,媽媽才勉強緊閉雙唇,接住小潔丟過來的布偶。

  多數家長與小潔媽媽一樣,當孩子行為不符合她的期待時,就習慣予以糾正,或當孩子做出一些大人認為危險的行為時,就習慣口頭予以提醒,但通常隨著孩子年齡愈來愈大,能力愈來愈好時,就愈不能體會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覺得爸媽很囉唆,因而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那家長可以怎麼做?教養出自信又負責的孩子。

  我們可借助阿德勒「課題分離」觀點來思考家長何時應介入孩子的行為?何時尊重孩子的決定?基本上,與孩子本身有關,後果需由孩子自己承擔的事物,在「不傷害別人、傷害自己及破壞物品」的原則上,就由孩子自己決定,孩子想用不同方式丟布偶,就由他決定,家長若能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行為,或許孩子會創造出許多你想像不到的創意。

  那什麼時候需介入孩子的行為呢?當孩子干涉到別人的自由,如孩子希望媽媽與他一起玩丟玩偶遊戲,但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累,沒有力氣與孩子玩,媽媽就可拒絕,即使孩子以哭鬧方式希望媽媽妥協。

  這過程讓孩子學習我們只能掌控自己的腦袋、心智與行為,但我們不能去宰制別人,如此,孩子一定可養成做決定時深思熟慮,因他需為後果負責,不能將自己決定歸咎於他人,同時,也會學習尊重他人的決定,不會認為別人不答應自己的要求是自己不好。

  孩子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試著用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從中學習負責並獲得成就感,自信與責任就在嘗試過程中逐漸養成。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