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台灣導演菲國掌鏡 記錄唇顎裂小孩悲慘童年

每600名新生嬰兒便有一名顱顏患者,他們不但要忍受唇顎裂帶來的語言障礙,更要面對長年累月來自家人、鄰居、同學,甚至陌生人的言語或肢體霸凌。紀錄片《我的名字叫拉爵》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菲律賓顱顏患者拉爵的成長故事,從一個遭家人唾棄、鄰里歧視的厭世小孩,到接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醫療幫助,接受手術並獲得新生。
 
本片導演盧盈良對這次拍攝經歷印象深刻,「到達菲律賓,我們看到因為體重過輕而無法進行手術的顱顏嬰兒,當時我內心很受衝擊,我在想:『他快死掉了嗎?』你在台灣是絕對不會見到那麼瘦弱、奄奄一息的小孩。」親眼目睹顱顏患者的狀況後,盧盈良選擇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呈現《我的名字叫拉爵》,「在一開始我就告訴觀眾,這裡是異地,是一個比台灣落後、貧窮很多的地方,這裡的小孩很需要幫助。我相信這就足以感動我們的觀眾。」
 
台灣顱顏康復者林蕙芳特別出席記者會,對微電影表示支持,「我覺得台灣的顱顏患者要比菲律賓患者幸福很多很多,他們的處境更艱難。」林蕙芳5個月大時接受第一次唇顎裂修復手術,並於3歲開始接受語言矯正,直至9歲完成第5次亦是最後一次手術。「完成手術不能等同完成治療,術後追蹤一直持續到我大學。因為台灣的患者在很小年紀便有機會接受治療,所以我們的外表很早就得到改善,從而避免了很多霸凌情況,有相對快樂的童年。」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台灣設立了唇顎裂嬰兒通報機制,以林蕙芳為例,醫院在她出生後便即時聯絡基金會,從而為她提供專門的嬰兒用品和尋找治療機會。除了提供本地服務,基金會已連續18年派遣海外義診團隊到9個國家,現在已幫助1692名顱顏患者進行免費手術,同時培訓來自18個國家149位海外種子醫療人員,協助他們學成歸國後持續推動唇齶裂服務。每位種子醫療人員回國後,平均每年可幫助100至160名顱顏患者,即使義診團隊離開當地,仍然能為當地患者提供及時治療。(實習記者許卓非╱台北報導)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818/931654/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