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無國界—援助巴基斯坦洪災
為幫助2010年7月巴基斯坦大洪水災民重建,由本會發起,結合外交部、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萬海慈善基金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與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捐贈100噸白米、冬被睡袋及美金5萬元給巴基斯坦唇顎裂協會(Cleft lip &palate Association Pakistan, CLAPP Trust),進行災民生活援助工作。白米物資及善款已於今(2011)年1月初抵達巴基斯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與國際合作組副主任范德鋆,於2月22-28日至巴基斯坦旁遮普省(Punjab)數個洪水災區,實地見證物資發放過程。該白米與善款共幫助13,500個家庭,展現我國大愛無國界的人道精神。
此次的援助行動乃透過顱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巴基斯坦種子醫師、同時也是巴基斯坦唇顎裂協會(Cleft lip &palate Association Pakistan, CLAPP Trust)創辦人暨秘書長法雅茲醫師(Dr. Fayyaz)。他表示,善款包含外交部的3萬美金、至善基金會1萬美金與本會1萬美金,全數用來購買3,500份的食物包,每份價值約15美金。內容包含米、糖、油、鹽、肥皂、紅茶、麥片、辣椒粉、豆類種子等。每包物資約可以提供一戶家庭一個月的用量。而農委會農糧署捐贈價值310萬台幣的100噸白米,也分送到當地1萬戶受災戶家庭。法雅茲醫師表示,在災民數量龐大但物資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最公平的發放並安排合適地點庫存物資,是此項工作最具挑戰之處。由於災區幅員廣大,唇顎裂協會於是與該國NGO團體Al Mustafa Welfare Society合作,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從港口領取白米與物資、分裝、購買食物並包裝,將白米物資確實發放到巴基斯坦災民的手中。我們此行抵達旁遮普省(Punjab)Dera Ghazi Kham 及Muzaffargarh兩個受災最嚴重的區域,Al Mustafa Welfare Society工作人員按災民手中的取物條一一核對造冊的名單後,將物資發放至災民手中。現場並有當地村里長在旁監督,並有荷槍實彈的警衛維持秩序。
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巴基斯坦人口數為1億8,470萬人,其中22.59%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在169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排行榜」中,巴基斯坦排行第125名,是一個非常貧窮需要幫助的國家。
巴國歷年來天災人禍不斷,2010年這場因季風造成的洪水為80年來最嚴重,造成1,600人死亡,2,000萬災民無家可歸,影響最嚴重的為巴國西北部的「史瓦特山谷」到南部的「辛德省」地區。聯合國人道事務官員表示,其災情範圍比2004年的南亞海嘯、2005年的巴基斯坦大地震還要嚴重。儘管洪水已發生7個月,但至現場後發現,許多災民仍居住在臨時搭設的帳篷裡,身上唯一的衣服明顯破舊單薄,甚至許多兒童沒有鞋可穿。2月份的巴基斯坦儘管已經是春天,但傍晚入夜後仍十分寒冷,災民的生活情況令人擔心。
哈麗瑪面無表情的看著這場災難。她今年40歲,住在旁遮普省(Punjab)的南部,是數千萬水災的受害者之一。當醫療團將她救回時,她已昏迷了好久,直到醒來後才發現自己躺在臨時搭建的醫療帳篷裡。起初她飽受驚嚇,回神後才意識到她的丈夫與小孩在這場災難中喪生,也失去了房子及所有的財產。沒受過教育也無一技之長養活自己的哈麗瑪,絕望地望著遠方,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2010年這場嚴重的洪水災難,本會基於愛心無國界的人道關懷精神,連結台灣民間與政府相關資源,捐贈巴基斯坦唇顎裂協會,提供巴國世紀水災的災後重建工作,彰顯台灣貢獻國際社會的人道精神,進而提升台灣國際形象。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表示,在全球化的21世紀,每個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亦即不分種族、文化、宗教、語言,人與人都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無論遠在巴基斯坦的辛德省,還是近在日本的宮城縣的災民,都是我們要本著人道精神,共同幫助,人類才有能量共同面對氣候暖化效應下,不斷發生的災難。
巴基斯坦洪災重建之路漫長,該國扶輪社與獅子會已發起重建永久組合屋(每戶約四萬台幣,可住四名)與微型貸款的方案,並歡迎我國有興趣團體一同參與。可與本會國際合作組聯繫,共同幫助當地災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