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罩」不住小耳 躲流感悶在家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媽媽說,小耳朵是菩薩送的禮物。」清華大學一年級學生「旻駿」,是最近新推出的小耳症公益廣告主角之一,他說,只要不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就不會有什麼不同。
新流感疫情增溫,小耳症患者因外耳缺陷,無法戴耳掛式口罩,有人因此躲在家裡。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昨天推出2009年小耳症公益廣告,透過旻駿等重建成功案例,呼籲小耳症患者,儘快跟基金會聯絡,為外觀及健康爭取改變的機會。
長庚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陳潤茺已重建三百多位個案,年齡最大已六十七歲。他說,有些家長急著幫孩子重建外耳,但因外耳重建需要取肋骨軟骨,再經雕刻,建議最好十歲以上再動手術
旻駿出生時,右耳外觀明顯不同,幾乎塌了一半,只剩下耳垂,當時醫療資訊不充足,旻駿父母不曉得這就是小耳症。旻駿說,媽媽從小就教育他,「小耳朵是菩薩送的禮物,只有你有」。
樂觀的媽媽,造就了旻駿樂觀的個性。旻駿從小就不怕旁人碰他的耳朵,還有同學會主動詢問,能不能摸一下耳朵,旻駿也毫不避諱。
「小學五年級時,因為要拍證件照,為了讓兩頰看起來對稱,喬了很久。」那一年,旻駿進行外耳重建,總算有兩隻從外觀上看起來相似的耳朵,「這是醫療團隊送給我的禮物」。完成外耳重建後,旻駿跟媽媽積極擔任志工。
剛滿十八歲的安安,則是國中畢業那年重建左耳。她說,因為還有耳垂,加上用頭髮遮掩,直到國中畢業,同學都沒發現她是小耳症患者。昨天,她特別紮起頭髮,露出真假難辨的耳朵。長庚醫院顱顏中心主治醫師陳潤茺,在國內已重建三百多年個案,年齡最大的已經六十七歲。他說,有些家長急著幫孩子重建外耳,但因外耳重建需要取肋骨軟骨,再經雕刻,建議最好十歲以上再進行重建手術。【2009/11/09 聯合報】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