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爵

【人間福報】義診3次手術 菲唇顎裂跑者重生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菲律賓唇顎裂馬拉松倡議跑手拉爵昨來台,表達對台灣醫療團隊「長期治療」的感謝,他曾因為別的團隊一次性失敗的義診,生不如死,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全面性的為他做了三次修補手術,重獲新生後他不只加入公益行列,為更多貧困患者發聲,精采故事還被拍成微電影。
 
拉爵說:「菲律賓唇顎裂患者愈來愈多,普遍遭遇霸凌,我想和大家說,你不用把自己藏起來,因為只要有羅慧夫,你就可以面對群眾。」他感謝台灣人的捐贈、支持,讓醫療團隊到他們家鄉服務,而能站在台灣這塊友善的土地,至今仍難以置信。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進行國際援助十八年,定期九個國家義診,培訓十八個國家、一百四十九位海外種子醫療人員。微電影可至基金會官網查詢。
 
新聞出處: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44617

【蘋果日報】台灣導演菲國掌鏡 記錄唇顎裂小孩悲慘童年

每600名新生嬰兒便有一名顱顏患者,他們不但要忍受唇顎裂帶來的語言障礙,更要面對長年累月來自家人、鄰居、同學,甚至陌生人的言語或肢體霸凌。紀錄片《我的名字叫拉爵》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菲律賓顱顏患者拉爵的成長故事,從一個遭家人唾棄、鄰里歧視的厭世小孩,到接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醫療幫助,接受手術並獲得新生。
 
本片導演盧盈良對這次拍攝經歷印象深刻,「到達菲律賓,我們看到因為體重過輕而無法進行手術的顱顏嬰兒,當時我內心很受衝擊,我在想:『他快死掉了嗎?』你在台灣是絕對不會見到那麼瘦弱、奄奄一息的小孩。」親眼目睹顱顏患者的狀況後,盧盈良選擇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呈現《我的名字叫拉爵》,「在一開始我就告訴觀眾,這裡是異地,是一個比台灣落後、貧窮很多的地方,這裡的小孩很需要幫助。我相信這就足以感動我們的觀眾。」
 
台灣顱顏康復者林蕙芳特別出席記者會,對微電影表示支持,「我覺得台灣的顱顏患者要比菲律賓患者幸福很多很多,他們的處境更艱難。」林蕙芳5個月大時接受第一次唇顎裂修復手術,並於3歲開始接受語言矯正,直至9歲完成第5次亦是最後一次手術。「完成手術不能等同完成治療,術後追蹤一直持續到我大學。

【台灣醒報】走出陰霾助人 唇顎裂主角現身說法

【台灣醒報記者戴昱愷台北報導】「希望以我自身的經歷,能夠讓其他唇顎裂患者們走出心裡的陰霾。」來自菲律賓的拉爵表示。18日下午,三創生活園區11F舉辦的「國際園丁公益募款暨『我的名字叫拉爵』公益微電影首播」記者會上,特地邀請微電影主角拉爵到場。
 
長期致力於關懷唇顎裂孩童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年舉辦第5屆的「國際公益園丁募款活動」,為的是有更多資源培訓來自18個國家的種子醫師,讓他們在回到各自的國家後能夠將在台灣所學的技術應用在本國的病患身上。
 
「海外顱顏患者所面臨到的問題基本上主要為奶粉錢不足,導致他們營養不良,以及當地的醫療設備不足,造成治療有困難。」羅慧夫基金會王金英執行長表示。台灣過去曾接受許多國家的醫療資助,所以如今有能力時應該轉換身分,從受助者變為資助者,秉持「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扶植他國建立更完整的醫療團隊。
 
受助良多的拉爵,談到為什麼願意擔任影片主角時,他說:「因為我本身是唇顎裂的患者,在外雖時常飽受欺凌,但仍有一些願意幫助我的團體提供不少有用的資源。
訂閱文章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