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故事

孩子更新了我的眼光 豐厚了我的生命

  

  彰化海岸線的村落,純樸又寧靜,鄉間的房屋錯落不齊,我們深怕車子一疾駛就錯過涵涵家。我們第一次拜訪患有小耳症的涵涵,而當時媽媽不願主動開門,而是等待涵涵的親戚前來協助。或許每位小耳症父母心中都有一道緊閉的門扉,踏入屋內,眼前站著的是一位憂心且責怪自己的媽媽。


自我接納的學習,從家長開始

     剛出生的孩子無條件吸收父母的眼光來建立自我形象,父母可以說是孩子最早的引導者,而小耳症父母則會收到孩子給的一份學習課題,叫做「全然接納」,他們得學習如何接納孩子的小耳症。

  小耳症的孩子剛出生時,父母多半會有各種複雜情緒,特別是在自我責怪的部份。有的父母會嘗試接納,但受到外界眼光或語言受挫時,他們便會產生自我懷疑或受傷,他們也要學習因應孩子逐漸長大後,孩子對小耳的提問。所謂「全然接納」孩子的一切,究竟是甚麼意思?自己真的有接納嗎?父母隱藏在心中的「看待外表眼光」信念決定了「真實的接納」。

上帝的禮物

 作者/陳昌舜  

  我的右耳,天生就有小耳症,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知道自己和別人有著明顯的 「不一樣」。不過,我將小耳症比喻為上帝的禮物,這份禮物帶給我很「不一樣」的影響。

     由於,我的右耳耳道是封閉的,當有人要跟我說話時,我無法分辨聲音方向的來源,我常常找不到對方在哪。如果有人在右後方叫我,我根本不會察覺到有人。諸如此類的不方便,還有很多可以舉例,例如:我只能戴一邊的耳塞式耳機;戴3D眼鏡、口罩時,需要多點時間穿戴。但是,這些事情只要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或是隨著時間去習慣,並不會造成太大困擾,我依然可以做喜歡的事情。

  然而,有一件真正困擾我多年的煩惱,才讓我做出重大的決定──我要做右側外耳重建手術。

從孩子身上學會同理與接納

小宏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被檢查出有雙側唇腭裂。預產期前,媽媽注意到小宏似乎沒在動,立即到醫院檢查,發現量不到胎心音,當下緊急剖腹。剛出生的小宏全身發紫,甚至沒有心跳及呼吸,即使醫護團隊立即搶救,但仍有腦損傷的情形,導致小宏與一般唇腭裂患者不太一樣,他更迫切要面對的是──腦傷的後續問題。例如:小宏一歲以前,媽媽時常帶他進出醫院,因鼻胃管餵食不斷引發肺炎,經過醫師建議,而改用胃造口進食,這問題才逐漸改善。

媽媽回想小宏四個月大的情形,她說:「對聲音沒有反應,眼睛只能看同一個方向,頭也抬不起來。」媽媽積極安排小宏上物理、吞嚥及職能的復健課。現在,兩歲的小宏已慢慢進步,他學會找聲音的來源;他的眼睛可以上下左右轉來轉去;他在坐立時,可以抬起頭的時間比較久了。小宏雖仍無法自行進食及吞嚥,另外需要使用抽痰機,抽出嘴裡多餘的口水,小宏仍不斷努力!

你的幫助 對我影響很大

小時候常常聽到基金會的事,只是那時候太小甚麼都不懂。長大後,才發現基金會的幫助,對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因為我是先天腭裂患者,都會固定到醫院回診,每次都會看到基金會社工跟患者家庭聊天。雖然,每次看到的社工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主動去關心每一位患者,真心關懷每個顱顏家庭。這些社工就像朋友一樣親切,像家人一樣溫暖。

還記得國小時,有好長一段時間,固定禮拜三下午到基金會辦公室找社工。她透過玩遊戲、編故事等方式,來讓我認識自己。雖然我已經忘記是什麼原因,這麼頻繁到基金會找社工。但,去辦公室玩遊戲的那段日子,好像是我最放鬆、最開心的時候。

心美比人美更重要

患有唇腭裂的小臻,有次在泳池更衣處吹著頭髮,有位不認識的小妹妹嫌棄的對她說:「唉額,怎麼長這樣!」

小臻非常錯愕,當場沒有回應她,只能當作沒聽見。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非常難過。她說,如果能回到那一天,會好好的跟那位不認識的小妹妹,介紹什麼是唇腭裂。也會跟她說,自己在出生三個月後就動了唇裂修補,之後經歷了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手術。雖然治療過程很辛苦,但看見自己越變越漂亮,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小臻相信,在這世界上仍有許多人跟她一樣,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不再因為外貌問題影響了自己,而是要注重內心的發展。因為我們相信心美才是最重要的,儘管我們有缺陷,但不代表我們應該承受異樣的眼光或是批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要輕易的嘲笑他人或是惡意言語攻擊。

疫情下,我們的愛更茁壯更堅韌

上個週末,台北總會舉辦線上植骨術前班,透過視訊方式讓每位孩子清楚表達情緒。

「會害怕手術嗎?對手術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跟社工姐姐說喔!」

凱凱在螢幕前看似穩定,但聲音顫抖地問:「請問手術多久後才能吃東西呢?什麼時候可以出院呢?」不斷提出問題的凱凱,已掩蓋不住他的擔心。

經過社工與護理師的鼓勵,凱凱將內心的擔憂寄託在最愛的樂高飛機玩具上,慢慢把擔憂轉化成無限的勇氣。視訊課程結束前,他拿著飛機,做出滑翔天際的動作,開心地跟爸爸媽媽說:「我準備好動手術了!我們都準備好了!」

凱凱與他的樂高飛機

(凱凱與他的樂高飛機)

大人的態度 決定孩子的命運!

出生在屏東的小民是「長孫男」,整個家族的希望,而媽媽背負著莫大的壓力。生產後,媽媽才得知小民患有雙側小耳症,對整個家族來說是個重重的打擊,媽媽在照顧上心力憔悴,然而長輩們保守,家醜不可外揚,禁止小民媽媽求助於基金會。

一歲半的小民,坐不穩,而且沒有任何的語言表達。經醫生研判,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媽媽得知後,心情再度陷入低潮。長輩們的壓力如同巨石般,狠狠砸中極度脆弱心房。還好,小民的姨婆,不捨小民媽媽逐漸憔悴,主動聯繫上基金會。害怕家人阻擋,小民媽媽僅能透過網路通訊,偷偷地詢問基金會社工關於照顧上的問題。而基金會持續提供關懷以及醫療補助,讓小民配戴上助聽器。

有了助聽器的小民,開始發出各種聲音,更從他口中發出了「爸爸」的聲音。這些改變,不只越來越多家族成員被打動,連一開始極度反對做任何治療的阿嬤,改觀「大格雞慢啼」的想法,讓小民接受早期療育。社工們如釋重擔,更欣慰小民一點一滴的進步,長輩們都看在眼裡,而媽媽不再被指責。

小民已接受早期療育1年多,礙於中樞聽覺系統問題,語言進步幅度較於緩慢。但透過手語及圖卡溝通,他終於在3歲時可以跟媽媽溝通互動。

裡外兼具的時尚,才叫帥

「交往九年結婚至今,還是覺得我先生Mark的帥,是從裡到外的。」Liss藏不住愛意的說,因為這股幸褔力量,已經感動無數親朋好友了。別因外表而自卑 幸福的勇氣 美麗力量

愛,從投入、了解開始

小亨2歲多,即便上了語言治療課程,說話時仍可以聽見明顯鼻音。媽媽帶著小亨跑遍了許多醫院及語言治療所,無奈的是找不出原因。直到5歲時,在台南新樓醫院遇到一位語言老師。老師發現小亨疑似有隱性腭裂,便建議媽媽帶小亨到兒童整形外科讓專業的醫師評估。在醫師評估後,確定小亨是典型的隱性腭裂,也開始了一連串密集的回診檢查與評估。

新手父母成長團體,新手不失手

第一次懷到顱顏寶寶,難免會擔心無法照顧好。

基金會舉辦「新手父母成長團體」,幫助爸爸媽媽盡快上手,學習顱顏新生兒的照護方式,享受育兒生活。每個生命都是受到祝福而來的,在喜悅迎接新生命的同時,顱顏家庭除了要面對養育的辛勞外,更因孩子需接受修補手術而感到茫然失措。擔心手術過程小朋友可不可以承受,更害怕自己有沒有勇氣帶領小朋友走過這一切。基金會為了讓顱顏小朋友們能順利手術及安定新手父母焦慮的心,因此「新手父母成長團體」的創立,讓顱顏家長在活動中學習到手術照顧技巧,也透過彼此寶貴經驗交流,了解到原來育兒之路不孤單。

新手父母團體

訂閱文章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