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良相、良友

文/張錦文

自1960年至今(1999年),我認識羅慧夫醫師已有四十年之久,四十年之中,我們在台灣與美國共事達二十年。他是我的老闆,也是我的主內兄弟,同時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1960年,羅慧夫醫師擔任馬偕醫院的院長,我是他的秘書。1964年到1966年間,我們共同在美國Butterworth(百特歐斯)醫院住院實習,他學習整型外科,我學習醫院管理。返台後,他繼續擔任馬偕醫院院長,並請我擔任行政副院長。

1974年,我離開馬偕醫院,轉職籌建長庚醫院。1976年,他本要離台,經我勸留繼續留在台灣,並在同年擔任台北長庚醫院院長,我是副院長。1978年12月12日,林口長庚醫院順利開幕後,我們兩人讓賢,他專心他的整型外科工作,全心全力醫治病患,積極培育年輕醫師,並研究整型外科,不但對台灣醫界有空前的貢獻,且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促使台灣在國際醫學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亦使台灣的整型外科揚名國際。

羅慧夫醫師是美國歸正教會(ReformChurch)派來台灣協助長老教會的醫師,其從事醫療傳道的工作,不但藉醫療來救治無數的台灣病人,培育許許多多的醫師,同時亦向台灣人宣傳耶穌基督的愛。因為有這些感動與使命,他不眠不休的醫治病患,不分貧富與族群,不斷地在台灣播種使台灣的醫療快速的發展,奠定台灣醫療根基。在羅慧夫院長的大力領導之下,我協助他首創暨完成下列重要事項:

一、開立醫管先河,改變醫療生態:

在醫院共事期間,我們設立生命線、加護病房、燒燙傷病房、單一藥劑、感染控制、醫師費制度,並杜絕送紅包文化,發展郊區醫院,設立醫院管理相關制度以及創立護校等,改變台灣的醫療生態。

二、培育人才,不遺餘力:

羅院長是具有長遠性眼光,並有見地的智者,為了醫院長久的發展,選送各科室人才赴美深造,這些人才包括行政管理、各科醫師、護理、檢驗、病例及院牧等人員,使馬偕醫院及長庚醫院的短短幾年內便蓬勃發展,成功地成為醫界關注及醫師人員嚮往的醫院。

三、良醫良相,期待別人比他強:

羅院長的視野寬廣,胸襟開闊,且親切自然,鼓勵員工發揮個人才能,並從旁協助,絕不怕別人比他強。相反地,他期待青出於藍勝於藍,他不會自私自利地處理事情,亦不懂得為自己設想,更不會留一手怕別人超越他。

他對待員工如同子女般,盡其所能地為子女安排一切,他不但是一位良醫,也充分發揮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度量來領導整個醫院的發展。

四、為馬偕醫院立千秋史:

馬偕醫院土地及房屋在早期一直是屬於台灣基督老教會的北部大會管理,由於長期未繳交土地及房屋稅,曾被國有財產局沒收多年。經過我們的努力奮鬥與堅持,終於贖回馬偕醫院,並成立台灣第一所財團法人醫院。財團法人馬偕醫院成立後,我們不斷建立各種制度,改善相關作業流程,終於轉虧為盈,之後建立淡水分院及護校。

在與羅慧夫醫師相知相交的四十年中,我們有許多難忘的共同回憶,尤其在馬偕醫院共事期間,為了馬偕醫院轉虧為盈的大變革,我們共同經歷過各種困難,遭遇許多委屈,也接到好幾封毀謗黑函。有時我們因各種困境而感到挫折無力,有時也興高采烈或淚流以對,有時我們也因意見不同而針鋒相對,有時則互相禱告安慰,有時也微笑感謝。經過這一切,我們兩人更能相互彼此尊敬,我們的友誼繼續存在與成長。

羅慧夫醫師是獨生子,他本來可以在美國當醫師,享受家庭親情,不必離鄉背井來台灣,但為了發展台灣醫療技術,培育更多良醫來提升台灣醫療水準,他選擇在台灣貢獻自己的一生,他以善心獲得國家醫療貢獻獎,受到全國人們的肯定,實是理所當然。但是,他在台灣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名利,只是為了台灣同胞。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在美實習期間曾住在羅醫師家有整整一年之久,在這一年之中,我們每天一起上班,遇星期日也一起上教堂,我們親近如同一家人,同時,我也受到無微不至的款待,心中非常溫馨。

另外,我想說的是:「如果我一生對台灣醫管有所貢獻,羅慧夫院長是影響我一生的領航者。」

menu
Clo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X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